免費咨詢熱線:4000-18-1890

新聞資訊

News
您的位置:主頁 > 新聞資訊 > 媒體報道 > 正文

媒體報道

誰是宏觀數據的泄密者?

時間:2011-08-08

針對近段時間宏觀經濟數據頻頻被泄密,《經濟參考報》報道稱日后一段時間各大證券商的預測報告的命中率應該不會太高,因為在最近的統計風暴中剛剛挖出了潛伏在宏觀經濟部門的“鼴鼠”。
   “今年的幾次數據泄密事件引起了政府高層的重視,在3月底就有宏觀部門的涉及人員相繼落馬。這些人職位不高,多是處級干部,但都位于能提早接觸到數據的核心部門,雖然還沒有最后的定論,但應該是作為公訴的刑事案件處理。”一位內部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
   而據《第一財經日報》6月7日的最新報道,雖然被涉傳聞的有關部門還沒有對這一消息的真實性做出官方正面回應,但是據了解,其他金融監管部門已經在內部開展信息安全教育。有知情人士對記者透露,這是相關部門所實施的針對經濟數據泄露情況的跨部門調查所牽出的事件,調查已進行數月。
   每個月初,中國的券商、研究機構都在熱鬧地進行宏觀經濟數據的競猜,時時有機構能精準猜中。最為典型的事件發生在2011年3月。當時,由于央行在2月份春節假期的最后一天宣布加息,業內普遍預計1月份CPI可能破5%才迫使央行采取行動。但在數據發布前的2月14日,有外媒通訊社援引兩位市場人士的話說,由于中國官方調整了2011年CPI的權重,中國1月CPI同比上漲4.9%,環比漲幅約在0.9%,低于市場的普遍預期。等到2月15日國家統計局網上公布經濟數據時,其中的CPI數據正是4.9%。
誰是泄密者?
   與其他國家一樣,中國的經濟數據在正式發布前,會被提前提供給相關的宏觀經濟決策部門和領導層進行參考。除了數據的生產環節,涉及到數據傳遞鏈條上的各個部門也都可能是數據泄密的風險點。根據《經濟參考報》的分析,在眾多生產環節中,政府部委的機要部門的人員獲得信息要相對容易一些。以央行研究局為例,其主要職能是,圍繞貨幣政策決策,對經濟增長及運行進行分析與預測;研究跟蹤金融法規;跟蹤研究我國產業政策和其他部門經濟動態以及貨幣信貸、利率、匯率、金融市場等重大政策的執行情況等。其中,研究局的一個處室承擔了編制央行企業商品價格指數(CGPI)的職能,該處室的工作人員接觸到的統計資料相對較早。
   此外,券商與部分政府官員的密切關系也有可能讓部分證券機構提前獲得經濟數據。據了解,許多券商樂于聘請政府宏觀部門的官員在公司擔任職務,不少券商的首席經濟學家也多有政府背景。
繞不開的利益鏈
   隨著市場化的不斷深入,數據對于很多投資者來說至關重要。數據準確度的不對等就是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是所有資本與貨幣市場內幕交易的靈魂。也正因為此,經濟數據就有了轉化為現實利益的可能。
    一名曾從事過基金行業的人士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能提前拿到數據無論是對于券商還是研究員都有直接的利益關系。如果一家券商的研究報告對于宏觀數據總是能準確地預測,就可以獲得基金更多的“分倉”收入,相關的研究員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派點”。
   由于基金沒有自己的交易席位,只能通過券商的席位進行交易。券商的基金分倉交易就是指券商從基金分得更多的倉位。這會給券商帶來兩大好處,首先是可以帶來大量的手續費收入,其次是產生大量的交易量,還可以提升券商的市場占有率。
   “宏觀研究員拿到宏觀數據準確,跟行業研究員拿到公司數據準確是一樣的,如果你總是拿到的數據很準確,客戶就會愿意跟著你做。”他說,不僅僅是對基金,對于其他大客戶也都是如此。
數據反腐應被重視
   知名財經評論家葉檀博士分析稱,中國數據泄密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不把數據當回事;二是不信任國內人員的專業素質,因此主動邀請境外的專業機構參與其中,自從銀行業上市所有數據被國際會計師事務所摸底后,引狼入室已經較為少見,或者變得十分隱蔽;三是以交易的方式為利泄密,隨著宏觀經濟數據、政策預期與市場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第三種方式業已成為主流。
   而要真正阻止信息泄密,數據反腐有必要成為中國反腐領域的重要一環。在美國,所有核心數據均是同一時間對媒體披露,然后在限定時間內由媒體報道。媒體不可能(他們所有的信息工具被收走)提前披露宏觀經濟數據,相關機構的人士更無膽量冒天下之大不韙提前披露數據。葉檀博士認為數據反腐一靠監管,二靠懲戒。能夠接觸到全部數據的人不多,關鍵的國民經濟核算司跟國民經濟統計司分別由兩位統計局副局長分管,相關的統計人員、領導以及提供基礎數據的29個部門,兩位副局長分管的兩個司的統計數據齊全后,上報國家統計局局長?紤]到我國信用體制落后,在全部統計數據出臺后,對所有相關人員進行信息跟蹤,以確保信息安全至關重要。

 



熟妇高潮一区二区麻豆Av,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超碰女h,无码xo在线,白丝美女被操